各位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人民网,与大家就“四个全面”进行交流。
大家知道,这段时间“四个全面”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词、关键词、核心词。从党员干部到老百姓,到理论界、学术界,都特别关注,它是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那么“四个全面”是如何提出来的?“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是什么?我们怎样统筹协调“四个全面”?今天的讲课就将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
一、“四个全面”的由来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的时候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来引领各项工作”,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讲课的题目就是“四个全面”引领中国。
人民日报从今年的2月23日到3月1日连续发表了五篇系列评论员文章。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因为前面是春节,2月25日是初七上班的第一天,连续发表了五篇文章,3月2日、3日之后大家知道“两会”就召开了,所以这五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两会”代表也热议“四个全面”。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的那天是3月15日,人民日报当天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与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纪实》。
整个时间脉络和“两会”进程,大家关注的最重要的话题和前沿问题就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它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比如说经济发展新常态,比如说稳中求进,比如说创新驱动,比如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说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比如说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有新思维、新思考、新应对、新作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关于“四个全面”我们现在一般的表述就是,“四个全面”是重大战略思想、战略部署、战略布局,它既包括了战略目标,又包括了战略举措。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举措就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因此,“四个全面”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四个全面”来引领各项工作,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明确了我们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现在我们特别需要加强研究的,就是“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我们理论界、学术界应当特别关注的、加强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四个全面”的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
这个目标是我们党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是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的一步。这里“十三五”规划时期就特别重要,因为从明年开始我们就将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就特别重要了,“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应当说时间还是比较紧、任务还是相当重的。
全面小康的核心是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上它应该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也应该是全面的,一个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这是我们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还是硬道理,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发展到了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样一个“双目标”,着力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的“双引擎”,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要强化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0多年的发展告诉我们,过去那个传统的粗放型的拼资源、拼能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我们现在要强调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优化升级,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发展,而发展的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2012年十八大闭幕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者的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民期盼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他接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为此,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这样的理念和追求,人民至上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推动和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的力量。人民至上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离开了人,离开了13亿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每个每个人的梦,它要给每个人提供一种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一方面,它要由人民来实现,另一方面,它又要不断的造福于人民。而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它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人民。30多年我们的改革发展很快,成就巨大,但是也确实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连着人民幸福,这是第一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它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第二个全面,全面依法治国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第三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第四个全面。大家看,这四个全面都和人民、和人民的幸福紧紧的连在一起。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中国的改革已经30多年了,中国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和特征呢?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当然我必须强调一点,邓小平说过,改革也是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也带有革命性质。但是中国改革最主要的特征还是渐进式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的具体表现我把它概括为这么六个先后,就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一句话,先易后难。这大概就是中国的改革,我们30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渐进式改革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容易探索、容易起步、容易积累经验,避免比较大的动荡与风险。但是渐进式改革也有它的问题,这就好像一个手掌的两面,从这面讲我们说它是渐进式改革,从这面讲我们说改革还没有到位。由于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它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一定阶段会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因此,我们今天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点,就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凝聚改革共识。改革30多年了,用有的学者的话说,改革出现了疲劳症,改革的动力在减弱,改革的共识在减少,对改革的批评和质疑在增加,改革的代价、成本、难度在增大,改革到了深水区,改革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到了十字路口。怎么办?它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干这个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点,全面深化改革它的总目标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包括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第一句话是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句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篇大文章,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四点,全面深化改革它需要有三个“进一步解放”,这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这次又特别加上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创业、创新、创造,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发展。
第五点,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那么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它有什么新的特点?或者说我们今天的全面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和早期的改革、和80年代初期的改革它有什么特点和不同?下面我从八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点,过去的改革,这里过去的改革是指早期的改革、80年代初期的改革,它主要强调效率优先。大家都知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大马路上有一个巨幅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个时候的改革很多举措是和承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这个企业效益不好,来一个能人承包了、有效益了,这是最重要的,以至于我们党的文件曾经表述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大家看,这个时候公平的地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兼顾的,效率是优先的,为了效率可以牺牲公平。今天不一样,今天我们强调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要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观念的冲突。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刚从文革、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走出来,那个时候一个改革措施一出台,党员、干部、老百姓,特别是老干部,脑中第一反应,这样改还是社会主义吗?是不是在搞资本主义?所以脑中第一反应是要问姓资、姓社,这是观念的冲突。当然现在观念的冲突不是说没有了,观念的冲突依然存在,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不是观念的冲突,而是利益的冲突,利益,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成了关键词。我们讲的攻坚克难、背水一战、壮士断腕大概都与这样一个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相关。
第三点,过去的改革往往是从容易的入手。一个改革大家意见比较一致,没有什么分歧,普遍红利,大家都说好,我们就改。一个改革如果分歧比较大、阻力比较大,我们就往后放,等一等,看一看。3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所以讲,我们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攻坚克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
第四点,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而今天我们更强调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当组长,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但是我想补充一句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应该能够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敢于闯、敢于试,中国这么大,城市、农村、中部、东部、西部,条件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不能用一个模式,应该鼓励群众的探索和尝试,即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改革毕竟已经30多年了,改革到了深水区,有的时候可能摸不着石头,所以我们今天更加强调顶层设计,这样把群众的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来推进改革。
第五点,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不是说没有其他的改革,而是说主要的是经济改革。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与国防,它是全面深化改革。
第六点,过去的改革强调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普遍的比较穷,所以那个时候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今天我们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第七点,过去的改革、80年代初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旧体制,这个旧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统的过死、管的过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我们今天的改革既有对旧体制的一面,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比如说贪污腐败,比如说贫富差距。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的一个再改革。
第八点,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是政策主导,是政策主导性。而我们今天的改革是要法治思维、法治轨道,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上面我们从八个方面讲了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以及它与早期、80年代初期的改革的不同点。
总之,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这是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强调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非常丰富,我觉得以下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第一,建设法治体系。四中全会提到了五个方面: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分。
第二,树立法治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
第三,运用法治思维。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的有序进行。
第四,是要形成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内容,同时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严要贯穿始终。现在我们还是有失之过松、过软,因此要“严”字当头,从严治党。而这里最关键、最重要、最根本、最基础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在从严治党特别是反腐败方面我们有一些新的提法、新的举措,比如说老虎苍蝇一起打,比如说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比如说讲规矩、守纪律,比如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敢腐的高压态势,下面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使他不能腐,最后,还要使他的思想自觉、道德自律,不想腐,向这个方向努力。
同时,我们还要解决懒政、庸政、冷漠、不作为,这是“两会”强调的。有权也不能任性,要时刻想着人民,为人民服务。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深入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讲了它的丰富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要把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统筹协调“四个全面”
前面我们讲了“四个全面”的由来、意义、“四个全面”的内涵,现在我们来讲如何统筹协调“四个全面”,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讲“四个全面”,一定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大文章中来讲,就是我们讲“四个全面”,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因此,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然,讲自信并不等于自满,更不能自大。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自信、坚定信心,一方面也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很多风险、很多问题、很多困难,“四个全面”就是针对这样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出的新思路、新思考、新应对,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第二个问题,“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我们讲“四个全面”的时候还要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联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包括这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经济就是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稳中求进,创新驱动,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
第二,政治。政治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净化政治生态,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敢担当。
第三,文化。文化就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软实力,增加话语权,文化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社会。就是要激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正,创新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点当前特别引起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江西团的讨论和审议时讲了一段话,关于生态,他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还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我们在生态文明理念上的转换、发展、进步。
第三个问题,“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个全面”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连在一起的,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大家知道,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大家看,从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的二十次集体学习里面就有两次是关于哲学,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凸显出来,表明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大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全局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协调、全面推进。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思路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以“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就牵住了“牛鼻子”,并以此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总之,“四个全面”是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来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各位网友,以上我们从“四个全面”的由来、“四个全面”的内涵、统筹协调“四个全面”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四个全面”引领中国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与大家交流和探讨。我们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