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四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青年案例学者30人论坛”成功举行

2024年11月18日 08:44  点击:[]

11月1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青年案例学者30人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30位案例学者以及与会的老师、同学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由李亮教授、田莉教授、江诗松教授担任演讲嘉宾,聚焦案例研究的基础问题;第二部分由韩炜教授、王节祥教授担任演讲嘉宾,关注案例研究的理论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崔淼教授主持本次论坛。

(崔淼教授主持论坛)

论坛由杨俊教授发起倡议正式开启,他提到案例30人论坛的使命是推动中国管理学者从中国企业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做好案例和教学,作出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案例研究方法一方面可凝练客观规律,产生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可帮助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于此,本次论坛聚焦案例研究的基础问题,围绕案例分析的严谨性、科学性,对不同案例方法的应用与融合进行讨论。

(杨俊教授发言)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李亮教授,他带来了题为“再论案例研究的‘模板化’问题”的主题报告,江积海教授和张骁教授担任本报告的点评人。

首先,李亮教授剖析了“模板化”的含义,并指出“模板化”方法的流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与所有案例研究者息息相关。通过对三篇分别运用了模板化和非模板化方法的案例文章进行分析,李亮教授提出,案例写作需要进行方法论组合和方法论匹配,要熟悉各类研究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案例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要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李亮教授发言)

重庆大学江积海教授指出采用模板化的方式其实是采用了一种类比思维,同时他借鉴了易经里面的观点,用象(现象)、数(数据)、理(理论)、占(解释)来解释一篇文章的生成过程。江积海教授建议初学者先学习“模板化”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写作方法,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采用“非模板化”方法,做到“守正出奇”。

(江积海教授发言)

张骁教授指出,案例研究的“模板化”源于审稿人对文章合法性、规范性的要求。他认为“模板化”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区分论文模板化和方法模板化。论文模板化有利于提升评审效率,能快速抓住论文写作的重点;方法模板化可进一步区分为执行和写作两个方面,执行层面的模板化有助于确保案例研究的严谨性,而写作层面的模板化会带来形式上的跟风,不利于案例研究的发展,需要摈弃。

(张骁教授发言)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来自南开大学的田莉教授,她作了题为“创业与战略领域中的质化——量化混合方法研究“的报告,焦豪教授、余晓宇教授担任本次报告的点评人。

田莉教授指出,混合方法研究可以结合归纳和演绎的两种逻辑,从现象中找到最佳的解释逻辑。她提出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在量化研究基础上加上质性研究,以强化验证“测不到”的机制;第二种是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运用质性研究探索理论机制,再通过量化研究检验质性研究的结果,增强说服力。同时,田莉教授向在座的学者们分享了她目前正在撰写的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论文。

(田莉教授发言)

紧接着,北京师范大学焦豪教授进行了点评报告,他先对田莉教授进行的研究给予了肯定,提出像田莉老师这样精心设计的研究才是真正需要的研究。同时,焦豪教授分享了三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他认为论文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一个精心的设计,要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而不应该为了体现工作量“过度内卷”。

(焦豪教授发言)

于晓宇教授做出点评,他提到了混合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多视角验证、理论构建的深度加深以及实际应用的增强。对于田莉教授的分享,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可以对定性研究进行修改,补充中介机制检验;其次,要更加明确地指出研究中是如何选取案例研究对象,进而避免样本偏倚的风险;最后,他提到要在案例研究中展现构念的涌现过程,以揭示涌现这种现象的动态和复杂过程,以进一步展示运用混合方法的合理性。

(于晓宇教授发言)

第三位演讲嘉宾是武汉大学的江诗松教授,他带来的报告主题为“混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刘洋教授、崔淼教授担任点评人。

江诗松教授对混合方法的“A-B-C”进行了分享,江教授提到各类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对于要在何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这个问题,他认为要基于不用的研究状态,采用不用的研究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江教授也提出了混合方法的两种类型,包括了主导型(dominant-less dominant)和平等型(equivalent status)两类。

(江诗松教授发言)

随后,刘洋教授指出,混合方法有很多的优势,其内在逻辑是并集的逻辑,希望能够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势同时发挥出来,但实际上做研究的方法是交集的逻辑。他以Eisenhardt的一篇文章为例并结合自身经历指出,质性研究能够以一种充满丰富性的内容提出准确性更高的理论,而量化研究能够提出更简洁的理论,因为其抽象程度更高,所以采用何种方法要根据自身研究问题进行判断。

(刘洋教授发言)

崔淼教授对此作出回应,她分享了三篇“过度内卷”的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并且对于混合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崔教授提出以下两点,第一,定量研究是需要开发量表的,而开发量表是需要对要素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第二,我们在研究中是先用归纳的逻辑还是演绎的逻辑,这二者存在冲突。

(崔淼教授发言)

第二部分内容的演讲从西南政法大学的韩炜教授开始,韩教授带来了题为“适合开展案例研究的学科问题领域”的报告,韩教授首先提到了初学者在做案例时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择案例,以及采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她认为在涉及四种研究问题时需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分别是聚焦多个主体的问题、涉及主体间互动的过程和策略、解释过程变化的复杂现象以及有关情境嵌入的问题。

(韩炜教授发言)

压轴出场的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节祥教授,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案例方法与平台理论研究的微观基础”。他提出,目前研究的规范性在不断地提升,但是案例研究的实际贡献还有待商榷。案例研究其实是可以拿来做佐证说明的,早期的案例研究是各种形式汇聚的,比较多样,而近期都在学扎根理论,学Eisenhardt和Gioia的编码方法。他指出,案例写作应该是更加多元的,要学习模板,更要超越模板。他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认为既要讲情境的贡献又要讲理论的贡献才能更好的发挥案例研究的优势。

(王节祥教授发言)

论坛的最后,苏敬勤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论坛上的讨论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讨论的结果可能是有争议性的,但这正是一个知识推进发展的过程。本次论坛每位分享的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关采用何种案例写作方法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是开放性的。举办30人论坛的意义在于创新研究方式与内容,让更多人受益,希望案例研究会在论坛的基础上能够一步步地往前走。本次论坛只是讨论了两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未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希望30人论坛能推动和引领我国的案例研究事业。

(苏敬勤教授总结)

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2024年11月16日

上一条:第四届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暨青年研讨会——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参访 下一条:第四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暨青年研讨会《研究与发展管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专栏成功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