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南京大学举行。我院参赛项目《“输血”到“造血”:消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杭州精准帮扶63县区的实证研究》(指导教师:李晓超、李桢、林与川)获主体赛国家级一等奖,取得我校“挑战杯”竞赛主体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


据悉,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吸引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共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
【团队风采】

《“输血”到“造血”:消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杭州精准帮扶63县区的实证研究》
团队负责人:龚霄晗
团队成员:沈恬羽、林馥涵、赵蓝沁、孙熠钊、王锦萱、陶昕彤、池方萌
指导老师:李晓超、李桢、林与川
项目概况:消费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性工具,如何实现由“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型发展”的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团队以杭州精准帮扶的63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涵盖“生产-流通-消费”三端主体有效问卷和访谈数据的资料库;通过系统剖析杭州市消费帮扶的发展历程与模式演进,构建了复合型指标体系并提炼出四类典型的消费帮扶模式;团队在进一步揭示四类模式的运行逻辑与组织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消费帮扶的推广路径,为全国消费帮扶工作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自本届竞赛启动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动员宣传、深入挖掘优秀学术成果、多次打磨参赛作品,在院内营造了良好的科创氛围。在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本项目得到了诸多专家在行文逻辑、演讲表达及PPT制作等多方面的指导。
赛前,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看望慰问我院参赛师生,鼓励同学们珍惜参赛机会,以严谨的科研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在全国舞台上充分展现青春风采。

备赛期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统筹校内外各类资源,在组织动员、校赛选育、专题培训、提升打造、赛前指导、服务保障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参赛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

本次“挑战杯”竞赛主体赛成绩的突破,是我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现了学院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我院将深入推进“新财经战略”育人理念,贯彻“新培养体系”特色实践,持续落实“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奖攀登计划”,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K+MAQ型”中流砥柱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