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5)“智能+绿色”赋能生产消费与创新创业分论坛举行

2025年05月20日

近日,由浙江财经大学和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主办,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5)“智能+绿色”赋能生产消费与创新创业分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举行。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常亚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宇峰教授等出席本次分论坛。论坛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董直庆教授主持。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常亚平教授作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新质生产力与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研究员作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宇峰教授作报告


易行健教授通过将“智能制造-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共同富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讨了智能制造政策通过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和薪酬差距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转型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了内部薪酬差距,对共同富裕有促进作用。并提出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应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推进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政策建议。

常亚平教授围绕“生存式人工智能的产业赋能与商业前景”发表主题演讲。从美国国会人工智能听证会的政策博弈切入,分析核心技术企业管制松绑对中美竞争格局的影响,并探讨生成式AI大模型在电商、医疗、教育、政务、汽车、金融、购物和游戏等八大领域的应用潜力。常教授强调,“智能+绿色”融合是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释放新质生产力动能。

孙坚强教授作“金融开放与国际创新合作——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视角”报告。他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列的43个国家为样本,系统分析了金融开放对国际创新合作的影响机制。报告提出,跨境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不仅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动知识外溢效应来促进合作,也通过增强技术交流和社会认同感拓展合作广度,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流动路径和影响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房汉廷研究员关于“AI赋能‘四创’——创新、创业、创投与创富视角”的主旨报告,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重构人类经济活动的底层操作系统,这场由算法、数据和算力驱动的革命,已在创新范式、创业生态、投资逻辑与财富分配四个维度引发系统性变革。进而,分别从AI赋能创新视角、AI赋能创业视角、AI赋能创投视角、AI赋能创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了AI革命正在改写经济规律的基本方程式。

陈宇峰教授提出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加速,企业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风险逐渐成为影响财务成本的重要因素。陈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生物多样性风险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高,且这一效应主要通过审计延迟等成本补偿机制驱动。并提出诚信管理,尤其是商业信用优化,有助于缓解高费用企业的风险成本。建议政策层面要强化企业生物多样性风险披露,并针对不同特征企业制定差异化审计监管政策。


“智能+绿色”赋能生产消费与创新创业分论坛


经济学家发展论坛汇聚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本次分论坛作为经济学家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学术骨干教师、研究生50余人参与,在交流互动环节专家与参会人员,紧密围绕“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大会主题,从生产消费与创新创业的角度展开深入讨论,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