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第九届中国战略管理学者高端论坛(16日议程)在浙江财经大学学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智组织与战略”战略性学科团队与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数字创新与管理”学术团队共同承办,邀请了浙江财经大学魏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垣教授、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二明教授等专家学者就战略管理学科如何在新阶段有新作为进行深度分享和讨论。
嘉宾合影
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围绕研究范式的转变、经典理论的适用性以及中国情境研究等议题发表了深入见解。首先,蔡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变,传统范式是否还能持续,以及新的研究范式应当如何构建。她强调,当前的研究已从单一主体转向多主体互动,这一变化对学术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经典理论的适用性,蔡教授认为,当理论的假设或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评估其适用性。她特别强调了数字化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新理论的重要性。随后,蔡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中的成果——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她指出,这一理论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在探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时,蔡教授强调了中国实践与西方研究的差异。她提出,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应形成本土理论,并思考这些理论对中国实践的贡献。接着,蔡教授分析了中西方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本土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最后,蔡教授针对平台生态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她认为,平台生态的竞争优势源于机会资源一体化。她结合树根互联的案例,详细分析了传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如何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互动,进而形成价值共创和网络效应。这一研究为理解数字平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蔡莉教授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教授分享了他对数字化时代企业挑战和成长新趋势的独到见解。井教授首先指出,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虽然带来了组织形态和战略模式的变革,但同时也给企业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井教授观察到,当数字化使得用户关注成为企业核心资源时,其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举例说,东方甄选和小米等企业的案例显示,过度的用户关注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复杂性增加,甚至对企业的市值和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后,井教授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寿命的缩减不仅与外部环境变化加快有关,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支撑成长的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他指出,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转变已成为企业成长的新趋势。无形资产如研发、人力和专利的投入大大增加,为企业带来了与用户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资源依赖性的挑战。接着,井教授还提到了行业生态中的垄断现象。他指出,平台经济的崛起加剧了行业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少数几家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和收入。他以房地产行业的研究为例,揭示了控制行业的往往是少数几家大型企业,这种现象在多个产业中均有所体现。最后,井教授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企业成长的新趋势,以及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他呼吁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努力,深入研究数字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井润田教授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李垣教授以“企业AI战略的若干思考”为题,就GPT(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李教授指出,GPT的强大功能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利益博弈和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的广泛讨论。李教授强调,随着数据驱动决策的普及,GPT等AI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引发利益博弈的混乱,进而改变战略管理的价值判断标准。随后,李教授还探讨了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他指出,尽管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关于如何解释和应用这些技术的理论框架仍不够清晰。在谈到AI管理与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时,李教授重点讨论了监督学习、安全性问题以及环境动态性等挑战。他认为,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AI技术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此外,李教授还关注了国际上关于政策和环境对AI发展的影响。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密切关注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其发展。最后,李教授展望了未来企业战略与AI技术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在AI驱动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众筹或众包式的模式将逐渐兴起,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和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李垣教授报告
浙江财经大学魏江教授以“制度型市场:新型举国体制新思考”提出“制度型市场”概念,探讨管理研究新路径,并深入探讨了制度、市场、技术三者如何在中国特殊的市场体制机制下实现融通发展。首先,魏教授指出,“制度型市场”概念的提出已有十多年,旨在引导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们在追赶国际研究前沿的同时,不忘本土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他强调,在研究管理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制度条件和市场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提升本土管理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随后,魏教授详细阐述了技术窗口、制度窗口、市场窗口三个维度的融通发展。他认为,要实现技术的追赶和创新,必须回到这些窗口中去寻找机会和突破口。此外,在市场化技术与新举措体制的讨论中,魏教授提出了通过制度创造市场、找到技术接口、将技术市场和制度三结合等观点。最后,他认为,新体制的核心在于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市场,并找到技术发展的缺口,从而设计出融合技术、市场和制度的综合方案。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
魏江教授报告
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以“新时代的企业战略”为主题探讨了什么是新时代以及新时代的特点。首先,张教授界定了“新时代”的概念。他指出,新时代是一个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共享共赢为主要特点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战略思维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随后,再谈到中国企业的变革与挑战时,张教授特别强调了顾客与企业价值共创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新时代,企业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提供者,而是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合作伙伴。同时,他也指出,管理学中的技术、服务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在推动企业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探讨不同时代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变化时,张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资源、技术、品牌等单一要素,到现在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多维度竞争,没有一种竞争优势是永恒的。因此,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调整战略方向。接着,张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创业与战略的关系,以及如何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他认为,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战略则是指导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在新时代,创业者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将个人创业梦想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最后,张教授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创业者确实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中小企业也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此外,张教授还关注到了就业问题。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智能工厂和自动化生产线,这将对传统商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张玉利教授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魏航教授以“GPT+MATA:商科教育的智能工厂”为主题就商科教育的内涵、AI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魏教授认为,商科教育应聚焦于实践,结合现代技术如GPT、Meta(元宇宙)等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随后,魏教授阐述了商科教育的三个核心含义。他强调,商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他指出,当前商学院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乏实践的问题,教授们应走出象牙塔,深入实践和企业,以获取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更直观的教学体验。针对当前商科教育中课程设置过于严谨、追求科学性的现象,魏教授认为,商科教育应更加注重场景教学和面向未来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接着,在谈到AI技术在商科教育中的应用时,魏教授重点讨论了Meta和GPT的潜力。他表示,Meta为商科教育提供了新的虚拟学习环境,GPT则能够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学习知识。两者结合,可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魏教授还进一步指出,商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金融战略决策、商务分析等,还可将GPT和Meta作为教学工具,模拟现实中的商业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竞争力。最后,魏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社交、亲近自然、实践、思辨和实践引导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他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魏航教授报告
浙江大学刘洋研究员以“基于‘数实深度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初步思考”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与传统地理边界产业集群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网络效应如何共同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刘老师指出,传统地理边界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这些特性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然而,随着数字平台的兴起,数字空间中的网络效应逐渐凸显,为产业集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着,他进一步解释数字平台的核心逻辑在于网络效应,即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资源和价值的快速传递和增值。随着数据网络效应的发展,这种网络效应不仅局限于传统地理边界内,而且逐渐拓展到数字空间,形成了数字产业集群。随后,刘老师强调,传统地理边界产业集群、网络效应和技术网络效应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他提出,如果这几种效应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增长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刘老师的发言还涉及了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赋能效应,以及技术外部性激发的技术创新和平台架构创新。最后,他认为这些创新和互动关系是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刘洋研究员报告
浙江大学王颂副教授以“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关于组织网络与集成电路产业的研究思考。首先,王老师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基础,指出组织网络研究正经历从线下到数字、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随后,她围绕网络如何影响传统网络的效能,以及网络如何构建这两个核心问题,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王老师讨论了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挑战。她提到,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在2022年已超越原油,突显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同时,高端集成电路设计产能薄弱以及美国对我国芯片产业的精准打击,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王老师提出了四个研究专题,旨在深入探讨集成电路行业与地缘政治、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在集成电路发展中的作用等。接着,王老师还探讨了全球芯片产业链与我国创新策略的关系。她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构建自给自足的芯片产业链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她还强调了研究逆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脱钩、技术代差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国家大基金投资对集成电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后,王颂副教授关注了集成电路工程师的创新与挑战,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师技能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对集成电路工程师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王颂副教授报告
对外经贸大学陈德球教授以“数字经济时代公司治理创新:理论基础与研究展望”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范式,并强调了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首先,陈教授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上,更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模式和思维范畴。数字经济重塑了商业模式,将数字化的信息和数据视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同时也重塑了组织关系,并引发了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接着,陈教授特别强调了数字经济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显著区别。他指出,在数字经济企业中,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力资本提供者的分散化成为新的特征。这种变化对企业所有权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使得企业从“资本雇佣劳动”转变为“劳动雇佣资本”。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加速应用,知识型、高智力员工成为企业重要且稀缺的资本。这些员工不同于传统劳动者,他们要求更多的权利,如剩余价值索取权、企业经营管理参与权等。他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人的智慧成为核心竞争力,谁能将数据转化为资产,谁就能掌握竞争力。随后,陈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数字经济时代公司治理的新趋势,包括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治理重构。最后,陈教授还探讨了大数据在赋能股东治理、创始团队治理和核心员工治理方面的潜力。他认为,大数据可以重构控制权市场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而量化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及对控制权配置模式创新的需求。
陈德球教授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欧阳桃花教授以“低空经济:从理论到实践”为主题对低空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首先,欧阳教授指出,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以低空空域为关键资源,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和无人机产业为主要组成部分,并有望在未来纳入电动垂直起降新型飞行器eVTOL等关键要素。随后,她详细阐述了低空经济的结构,包括1个关键资源、3大核心产业和4个辅助种群,并强调了低空经济在拓展市场、促进内需、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践研究方面,欧阳教授将低空经济的实践探索分为四个方面: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和服务、国家需求牵引下的无人机发展、市场需求驱动下的无人机发展以及新产品“落地”、新场景“起飞”。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低空经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接着,欧阳教授针对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矛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她指出,低空经济的效率与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既要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高效产品,又要严把技术安全底线。同时,她强调了在低空经济研究与运行中,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进有组织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举措的必要性。此外,她还探讨了低空经济的开放与管制问题,提出了推动低空空域改革、完善飞行标准体系建设等建议。最后,欧阳教授对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她认为,未来低空经济将实现产品创新与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双融双促,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欧阳桃花教授报告
同济大学谢恩教授就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管理及创新创业中的应用与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孕育并催化了初创企业的快速成长。随后,谢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进展。他提到,自2019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这一领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中英文期刊文献的筛选和分析,谢教授发现人工智能与创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接着,谢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创新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推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伦理问题。在谈到人工智能赋能创新管理的可能性时,谢教授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提高创新可能性、提高效率和帮助创业者发现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他也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如员工对自动化技术的抵触情绪等。针对这些问题,谢教授建议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人机交互的平衡点,以及如何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最后,谢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及创新创业中的关键方向。他强调,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需要利用经济学原理挖掘海量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技术量化复杂关系。
谢恩教授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贾明教授就工商管理学科的新方向、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了探讨。贾教授首先指出了当前工商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新的管理问题不断涌现,这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随后,在新理论方面,贾教授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培养新的人才;二是关于新理论的构建。他认为,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时,应紧密结合新的场景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同时,他也指出,当前在解释中国问题时,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已带来诸多问题。在新方法方面,贾教授强调了工商管理学科科学性的提升与新方向的探索。他认为,传统研究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从微观基础切入并采用多方法交叉的方式来提高学科的科学性。他提出了通过实验方法引入管理学,如利用眼动仪等技术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提高学科的科学性。最后,贾教授在研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时提出了双重视角。他认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价值的最大化。
贾明教授报告
浙江财经大学罗兴武教授就“数字拟人品的发展与创新策略”发为主题剖析了数字拟人品在认知科学和营销科学领域的应用,并揭示了其迅猛成长的原因和机制。首先,罗教授指出,数字拟人品作为一个独特的认知工具,不仅为探讨数字人之间的反应提供了新视角,更在产品创新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后,罗教授深入探讨了数字拟人品成长背后的底层逻辑。他从商业模式的内容维度和产品创造逻辑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解析了数字拟人品如何在用户多元场景和平台社群生态系统中嵌入和成长。在谈及数字产品的成长机制与生态位刻画时,罗教授通过映射化的机制详细剖析了骆天一形象的形成过程,并强调了粉丝参与在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他进一步从产品生态位、存量层、细分宽度、产品市场地位等方面进行了编码分析,为数字产品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罗教授还关注了网络嵌入的跨界营销,通过场景化汽车突破二次元圈层的案例,展现了数字拟人品在传递圈层意义方面的独特价值。他还从生态位产品的升势提升等不同阶段,探讨了数字产品与数字拟人品的区别和底层逻辑。最后,罗教授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研究AI与数字产品创新,以及针对数字拟人品的意义-价值互动创新案例研究和其成长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研究等课题。
罗兴武教授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徐二明教授就AI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教育与战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以及中国企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挑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徐教授探讨了AI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并强调了系统梳理社会技术系统市场的重要性。他通过多案例和双案例研究,分析了功能型和偶像型企业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的成长路径,同时探讨了AI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及战略管理的新突破点。徐教授还提出了将AI融入教育实践中的设想,以满足MBA老师的教学需求。随后,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徐教授强调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认为学科建设和教育评估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模式和标准。同时,他也关注到西部地区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需求,并强调了教育留有空间的重要性。接着,在教育与战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部分,徐教授强调了教育在变革时期的重要性,并赞扬了一些教师在坚持教育本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方面,徐教授指出理论与实践并非替代关系,而是补充关系。最后,徐教授讨论了中国企业在经济领域的实践与理论总结问题。他指出,中国企业的实践往往走在前面,但学者的理论总结却难以充分反映这些实践。他强调商学院需要进行变革以更好地反映中国企业的实践。徐教授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企业里的人和事,才能真正掌握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徐二明教授报告
巴斯大学张陈健副教授就数字技术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数字技术与传统学习的融合与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张教授聚焦于数字技术与企业创新的关系,通过一项失败案例研究,探讨了在新兴市场中,企业数字技术学习对激进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探索式和利用式数字技术学习均对激进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但探索式数字技术学习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竞争强度的增加会进一步增强探索式数字技术学习与激进式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随后,张教授指出,尽管引入了数字技术场景,但与过去组织理论关于双元性的比较结果并无显著差异,他进一步讨论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学习的融合与挑战。他指出了数字技术学习与传统学习组织学习之间的区别,强调前者更注重数字情境下的学习和应用,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接着,他探讨了平台和生态的边界问题,认为从更广泛的生态视角来看,“赢者通吃”的策略并不一定对社会有益,甚至可能构成掠夺性的企业家行为。在平台制度建设方面,张教授强调需要外部规则的约束,并从宏观角度审视生态的维护。最后,张教授就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发表了看法。他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认为理论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对现象进行深刻解释的关键。他呼吁学术界与业界需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张陈健副教授报告
浙江财经大学戴维奇教授以“对公司孵化器研究的初步思考”为主题,指出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挑战的增加,在位企业需要锤炼“战略管理+创业”的心智模式,推进公司创业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具体地,他对公司创业的“第三个维度”——公司保育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首先,戴维奇教授指出,公司保育是大企业通过建立创业支持组织,如孵化器和加速器等,来带动新创企业以及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戴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公司孵化器”概念,即在位企业拥有或建立的孵化器,旨在促进新独立业务单元的出现。与其他类型的孵化器相比,公司孵化器更注重将初创企业纳入在位企业自身的网络,提供直接的资金和服务支持,以加快其上市速度。随后,关于为何创办“公司孵化器”,戴教授认为在位企业创办公司孵化器或加速器主要是为了与初创公司合作,应对颠覆式创新带来的挑战。同时,他还提到,科技型公司创办孵化器是为了促进技术发展,而服务型公司则通过创办孵化器来扩大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接着,戴教授详细讨论了公司孵化器的绩效评估及潜在影响。公司孵化器不仅有助于提升在孵企业的绩效和成长,同时也为创办孵化器的在位企业提供了创新思路、扩展了社会网络,并获得了面向未来的实物期权。此外,戴教授还介绍了公司加速器的概念,作为第三代公司孵化器,公司加速器通过提供特定的孵化服务,专注于教育和指导,在有限时间内强化创业项目,加速创业成功。最后,戴教授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对公司孵化器本身的进一步探索、与其他重要议题的交叉研究以及拓展研究情境和研究方法等。
戴维奇教授报告
论坛嘉宾汇报完毕之后,浙江财经大学魏江教授作了论坛总结。魏教授对参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并表示此次论坛邀请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战略管理不同细分领域的学者坦诚而真诚地分享讨论,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观点,对于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特别是战略管理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魏教授结合战略管理学者高端论坛讨论的研究问题,阐述了当下战略管理学者的使命和担当,并号召大家携手共进推动学科发展。
魏江教授总结
管理学院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