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访新时代宗祠族谱 探数字化乡愁记忆”之二:市营专业“数字乡村”研究团队走进富阳美丽乡村

2022年04月12日 14:42  点击:[]

4月3日至4日,清明时节,绿秀遍野,雾雨纷纷。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数字乡村族谱”研究团队一行5人,再次开启乡村调研之旅,前往杭州富阳探寻多个美丽乡村及其宗族祠堂。本次出行一方面继续对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族谱、宗祠等保存状况和乡村族谱数字化管理的实施路径进行调研;另一方面侧重探寻每个普通村民对于有关族谱、宗祠的家族观念解读。

我国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之后,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活动。其中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而乡村的宗祠、族谱等是乡村族人生命史传递的一种鲜活形态。族谱里蕴含着丰富的家风家训和乡贤文化资源,吸引精英阶层返乡寻根,让所有在乡和背井离乡的人,看得见故乡青山绿水,记得住童年野趣、淡淡乡愁,从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来到富阳,调研小组首先来到了进化镇裘家坞村,这里有列为了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裘氏宗祠。隔着建筑绿化板,原本的乡村景象变成了一片废墟,据当地施工人员介绍,在乡村脱贫攻坚时期,这里的农村原始房屋已经拆除殆尽,而村民也已搬至新房居住。顺着他们的指引调研团队翻过重重废墟来到了庄严屹立裘氏祠堂的门口,跟随清明祭祀的裘氏族人,小组看到宗祠中供奉了数十座牌位和祖宗画像。来祭祀的族人说,尽管已经不住在此处,但宗祠的香火一直没有断,燃烛、焚香、烧纸都是不能少的。“或许以后时候宗祠也会搬走,这也是说不定的。”星河周转,变不了的是那一份厚重的家族根脉,屹立于废墟中的香火祠堂不仅让我们思考,现代化乡村巨大变迁下的宗祠家族情怀将何去何从。

接下来,调研团队来到了大源镇的望仙村。调研团队在华堂村与当地村民进行丰富的访谈交流和关于华氏宗祠和族谱的问卷调查。小组在华堂村与中老年妇女的对话中了解到,虽然现在女性普遍都能够进入族谱,无论是女性先辈,还是嫁出去的女儿都记录在册,但是对族谱的修缮与编写情况却保留着不清楚、不参与的态度。其中一位老人谈到,修族谱建祠堂这些事情都是男性在牵头组织,她们女性是不管的。而对从别村嫁进来的儿媳而言,她们大多也不了解当地修族谱的具体事项,只是略有耳闻的程度。同时,在华堂村一栋住宅门口的草地上,小组采访了两名照顾孩子的女性,据她们陈述,她们都是从河北过来打工的,对于族谱一词完全陌生,遑论宗祠了。通过调研的访谈内容来看,尽管大多数乡村已经摒弃了族谱“传男不传女”的落后观念,但却无法避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对广大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束缚。乡村女性力量的宣传教育或许是漫漫长路,但相信只要社会各界戮力同心,我们终有一天会建设更加和谐的新农村。

调研团队还来到了龙门古镇自然村。龙门古镇是有着数千人的孙氏聚居地。调研小组看到往日人群熙攘的孙权故里、孙氏祠堂显得较为安静,一重重状元武举的牌匾无声宣告着曾经的辉煌,庄严的大殿右厢还张贴着孩童启蒙典礼的幕布,亘古的钟磬声和幼童懵懂的读书声在这一刻交织,古朴的希望在这里传承,或许这就是祠堂的意义所在吧。调研小组在附着这青藤的木顶灰墙间穿梭,这是游人的走廊,也是当地居民的弄堂。一直在当地经营面馆的老板娘说,虽然这是景点了,但大家一直都是住在这里的,来了游客收入提高不少。她还表示儿子清明回来了,她很高兴,这的年轻人大都出去上学工作了,倒不常回来。丰厚的宗祠文化资源不仅赋予了当地精神文化力量,更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疫情对景区经济的冲击十分巨大,但龙门古镇村民“前是店,后是家”的布局设计,让每个村民保有双层身份,游客减少也能从容依旧,爽朗的笑声和交谈声在瓦檐上跳跃,让我们看到了宗族乡村服务旅游业未来的曙光。乡村振兴要让村民留得住,要让游人进得来,美丽乡村既是金山银山,更是留得住的乡愁,看得见的家。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结束的形式下,我们走访的村镇大多都进行了严格的单向进出口管控,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人员轮流站岗对来往车辆、人群进行检查登记,极大的体现了基层乡村的巨大凝聚力和全国人们对于疫情防控的强大执行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的阴霾终会过去,久别离,情难忘,下一个清明,我们一起回家!

上一条: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开展“访红村,读红书,话共富”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我院顺利完成2022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

关闭